• 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內容

    特色小鎮 | 特色小鎮“產業規劃”九大要點

    廣東建筑工業化展     2017-12-20     690

     ?

    目前,全國各地有關特色小鎮的概念基本得到統一。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,如地域、生態、文化特色等,打造的具有明確產業定位、文化內涵、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體系。


   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特色小鎮規劃設計的九大要點秘籍:


     

    一、 產業布局


    1.統籌安排用地指標和空間布局

     

    從縣域層面統籌安排產業用地指標和空間布局,引導布局適度集聚;

    有條件發展產業的鎮要預留發展空間和用地指標,避免來了企業無地可用。

     

    2.提高工業用地建設強度

     

    不宜將工業園區作為小城鎮現代化標志進行打造;

    設定工業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下限,綠地率不宜超過10%,產業集中地區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不宜超過15米;

    整理閑置企業用地,適度引導企業集中。


     

    二、鄉村田園環境


    1. 保護山水田園,修復生態環境


    保護山水格局,城鎮建設與環境統一;預留視線通廊,做到顯山露水。


    2.全域協調統籌,建設美麗鄉村


    提出鎮域鄉村建筑風格、色彩與形式的管控要求,保護鄉村傳統格局與歷史空間,促進鎮域整體風貌的協調統一。

     

    通過對鄉村的農房、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治理,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打造山水秀美、設施完善、生活便捷的美麗鄉村。


     

    三、整體格局


    1.順應山水,契合地貌

     

    ①水網地區小城鎮:


    水網地區的城鎮,應順應原有水系形態進行布局、營造多樣濱水公共活動空間,避免城鎮建設強行對河流水系截彎取直、填河圍湖。


    ②山地、丘陵地區城鎮:


    山地、丘陵地區的城鎮,應順應地勢,建筑隨地形條件布置,避免城鎮建設削山平地、破壞地形起伏。


    ③平原地區小城鎮:


    宜采取相對集中布局方式,避免侵占耕地;


    保留鎮區內部林地、池塘等自然資源,建設為公共開敞空間。通過防護林帶或生態廊道的建設,將外圍農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鎮區內部,構筑平原地區小城鎮特色的風貌。


     

    2.用地混合、新舊區協調

     

    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用地的適度混合,推進產鎮融合發展。避免采取功能分區的方式割裂小城鎮生產、生活空間。


    鎮區規劃建設應延續原有的格局和肌理,協調好新老鎮區的布局關系和風貌特征,避免新老區各自為政。

     

    3.路網格局合理


    ①順應地形,延續肌理

     

    濱水地區的路網要順應河流走向,隨水岸線布局。

    山地、丘陵地區路網要順應等高線布局,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線布局方式。


    ② 提高路網密度,增加支路和巷路


    小城鎮居民綠色出行特征明顯,日常出行以步行、自行車、電動自行車、摩托車為主,步行出行比例達50%,對支路和巷路需求高,需增加路網密度,小城鎮的道路網密度不宜低于12km/km2(不含巷路),道路間距以100-150米為宜。


     

    四、建設強度與街坊形態


    1.控制建設高度與強度


    編制科學的詳細規劃,重視規劃管理,控制建設高度與強度。

     

    2.推行開放式街坊住區


    ①住區不宜設置封閉圍墻,實現破墻透綠、設施共享,增強小城鎮的活力和親切感。

     

    ②街坊內部以巷路相連,注重公共交往空間的打造,增加居民交流交往。

     

    3.建設小尺度街坊住區


    小城鎮應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區為宜,以100-150米的道路網間距劃分街坊住區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五、商業與公共服務設施


    1.商業有序布局


    ①商業布局因類制宜

     

    商業街(包含底商)——以服務小城鎮生活或旅游功能為主,應結合生活性道路布局。


    集貿市場——應在鎮區邊緣單獨設立,臨近對外交通和鎮區生活性道路。


    區域商貿中心——應結合對外交通性道路布局,與生活區域保持一定距離。


    ②管控商業店鋪,防止無序蔓延


    根據小城鎮區位、性質、規模、空間形態等,統籌布局商業用地,適度控制規模。


    鼓勵有條件的重點鎮、特色小鎮建設綜合服務體。


     

    ③引導底商業態


    保護傳統商業業態。除滿足居民日常需求外,商業業態還應與娛樂消遣、地域特色體驗、旅游等活動相結合,構建獨具地域特色的業態形式。


    在居住區集中的區域,限制底商經營具有噪聲污染、空氣污染、水污染的商業類別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2.公共服務設施充實完善、集約高效


    ①營造20分鐘生活圈。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習慣,合理布局教育、醫療、文體等設施。

     

    ②完善公共服務功能配置。以居民需求為導向,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,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。


    ③集中設置行政辦公、文化健身等設施,充實公共服務設施服務內容。


    ④鼓勵建設一站式服務大廳,多功能混合。


     

    六、道路與交通設施


    1.打通斷頭路,過境公路宜改線


    ①打通斷頭路,形成完整的路網,改善居民出行條件;

     

    ②控制小城鎮用地沿過境道路布局,有條件的鎮應將穿鎮公路改線至鎮區路網的邊緣。

     

    2.街道尺度適宜


    ①優化道路斷面設計,道路寬度要適宜,兩側建筑要合理退線。

     

    ②生活型道路高寬比以1:2左右為宜,不宜低于1:4;傳統街區的街巷高寬比則更大。

     

    3.完善設施建設


    ①實現路面的硬化平整,完善信號燈、路燈等設施,結合街道空間設計停車位。

     

    ②通過道路綠化、街道家具等進行各類交通行為的分隔,設置小廣場、休閑長廊、茶座等供居民使用。


     

    七、綠地和開敞空間


    1.各類綠地靈活布局,方便可達

    ①因地制宜安排不同尺度的公園、廣場、街頭綠地等;

     

    ②綠地服務半徑宜為150-300米,確保居民步行5分鐘能夠到達;


    ③結合宅前、道旁、樹下、橋邊、街頭巷尾等空間布局小片綠地。

     

    2.公園廣場尺度適宜,多元利用

     

    ①提倡建設節約型綠地,規劃建設尺度適宜的公園廣場,嚴格控制大草坪、大廣場、水景噴泉等形象工程;


    ②鼓勵建設滿足居民休閑、交流、健身、舉辦活動、科普等多元需求的復合功能型綠地廣場空間,通過布置兒童游樂、健身、座椅看臺等設施豐富各類綠地廣場功能。


     

    3.鄉土特色,生態建設

     

    ①本土植被——優選鄉土植物或經引種馴化后適應當地氣候、長勢良好的外來植被,營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。


    ②就地取材——在景觀小品、鋪裝、設施等設計和建造上盡量就地取材,彰顯地域特色。


    ③生態建設——廣場及綠地中宜減少硬質鋪裝面積,選用透水材料,靈活設置集水綠地、蓄水池、生態草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;鼓勵采用生態駁岸設計打造河岸系統,避免完全渠化的工程駁岸設計。


     

    八、鎮容鎮貌


    1.建筑風貌引導


    ①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利用

     

    對傳統風貌建筑應遵循保護原則,進行風貌整治不得改變原有建筑風貌。

    通過改水、改電、改廚、改廁等方式,實現對現有傳統建筑基礎設施的改善提升,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適度,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。


    鼓勵"以用促保",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傳統風貌建筑,對傳統風貌區加強保護與利用。


    ②新建建筑體現傳承與創新的協調統一


    鼓勵引入高水平建筑設計。傳承與創新建筑形式,延續傳統風貌,滿足現代使用需求。


    精心設計建筑細部,屋頂、門窗、腰線、地腳線、墻角等細節應體現本土建筑特色與風貌。


    色彩提取當地的標志性色彩。建筑材料應就地取材,選用本土材料,適當運用現代建造技藝,建設新建筑。


     

    2.街道空間整治

     

    ①沿街立面整治


    通過對沿街建筑的高度、面寬、色彩、材料、開窗方式、細節裝飾等方面的控制,塑造連續、和諧的街道空間。


    應對第五立面(屋頂)進行管控,達到形式相近,風格統一。


    ②街道環境整治


    店鋪牌匾應與建筑協調。

    規范店前空間使用,禁止占用店前空間經營。


     

    九、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


    1.傳統風貌的保護


    ①建議在傳統建筑集中的區域劃定傳統風貌區,在建筑色彩、體量、材質等方面進行整體建設指引。

     

    ②對體現城鎮文化、展現地域特色、民族特色的傳統風貌建筑進行登記掛牌,予以重點保護。


    ③嚴格劃定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,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筑應與文保建筑相諧調,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保建筑。


     

    2.非遺的保護、傳承與開發

     

    ①做好傳統手工藝 、民俗活動、節慶、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摸底工作,形成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
    ②通過展覽、展示、比賽、交流等形式,營造濃郁的地方傳統文化氛圍。


    ③推動民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發展。

     

    3.文化場所的營造

     

    結合綠地廣場建設特色空間,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與傳承的空間場所。依托文物古跡、特色商業、傳統民居、古橋廟閣等歷史空間開拓綠地廣場空間,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節點。

    來源:小鎮解讀

     

    組委會聯系方式 

    項目一組

    盧毅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 殷鋒  

    座機:020-61198842        座機:020-62139606 

    手機:137 1143 0398        手機:185 6528 2359    

    Q  Q:323201814               Q  Q:1684672007 

     

    江彩霞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黃祺

    座機:020-62139617      座機:020-62139602

    手機:159 1574 4203      手機:138 2547 5605

    Q  Q:3197096891          Q Q: 2724397436

     

    項目二組 

    李健銘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梁建林  

    座機:020-61198891     座機:020-62139604

    手機:158 1708 8364    手機:155 2139 4660

    Q  Q:3544579318        Q  Q:516165433


    項國澳

    座機:020-62139624

    手機:135 8050 2528

    Q  Q:3275574349

     

    市場部·媒體合作

    郭穗豐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鄧海蓮

    座機:020-61198886    座機:020-61198851

    手機:134 1817 7414     手機:132 6513 8198

    Q  Q:3229177657        Q  Q:2135571196

     


    020-22093641 zlexpo@zlexpo.org 留言咨詢 參展聯絡 參觀聯絡 參展聯絡
     

    首 頁 展會概況 展商服務 觀眾服務 預約參觀 線上參展 新聞資訊 合作媒體 聯系我們 高峰論壇 資料下載 English

    導航
  • 500av导航大全精品